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从莫斯科常驻卸任回国已经半年了,但还依然保持着每天早晨起来看莫斯科市天气预报的习惯。在莫斯科常驻时,我每天都过着“北京时间”。如今回到了北京,我每天都想着“莫斯科时间”。也许是因为“人总生活在别处”,也许是因为俄罗斯在我生命中留下的印记过深。总之,“俄罗斯情结”已不知不觉中悄悄地留在了自己心底。

2001年4月12日,25岁的我平生第一次踏出国门,从北京经莫斯科转机赴外高加索地区工作。第一次出国、第一次一个人出国、第一次一个人出国工作、第一次一个人出国独立工作、第一次一个人出国独立负责一个地区的新闻报道工作,这一连串的“第一次”开启了我驻外记者工作的序幕,而赴任时的兴奋与惶恐、激动与忐忑至今记忆犹新。

在外高加索地区常驻的五年时间里,我穿梭于里海沿岸的各个城市之间、往来于外高三国的三教九流之中,采访过格鲁吉亚前总统谢瓦尔德纳泽和现总统萨卡什维利、阿塞拜疆已故总统老阿利耶夫、亚美尼亚议长伊拉克利等人,亲身经历过“后苏联空间”内第一场“颜色革命”,感受过“9·11”后美俄在中亚及里海地区的暗战,踏访过素有“恐怖谷”之称的潘吉西峡谷,领略过高加索地区的风土人情。虽然不在俄罗斯,但那里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都能感觉到俄罗斯的存在,想把那里的事儿搞明白就离不开、绕不开、躲不开俄罗斯。

2006年11月1日,我从里海之滨来到了莫斯科河畔,从《中国青年报》驻外高加索地区首席记者成为驻俄罗斯首席记者。记得刚到莫斯科时,我曾雄心勃勃地想向国内读者“权威介绍一个全面的俄罗斯”。初到莫斯科不到1个星期我就开始发稿了,到了莫斯科几个月后我开了一个叫“红场上那点儿事儿”的博客。慢慢的,自己写的关于俄罗斯的稿子见报越来越多;慢慢的,自己写的关于俄罗斯的博客点击量越来越多;慢慢的,自己认识的俄罗斯政界、商界、学术界朋友越来越多。但与此同时,我当年信誓旦旦的勃勃雄心却慢慢地越来越淡了。

因为,随着在俄罗斯常驻时间的累积,我对莫斯科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越来越熟悉了,但对俄罗斯这个国家却越发的有些不懂了,对俄罗斯的认识由模糊变得清晰,又由清晰变得模糊了起来。我发现,俄罗斯是一个看一两本巨著仍读不懂、驻三四年时间仍猜不透、跑五六个地方仍认不清、飞七八个小时仍飞不出、处九十年朋友仍摸不准的国家。我发觉,俄罗斯是一个呆一天可以发一连串微博、呆一周可以发一堆博客、呆一个月可以写一篇文章、呆一年写可以写一本书、呆上几年却感觉根本不懂的国家。

在俄罗斯这些年,我时刻提醒自己要“换位思考”:时而逼着自己沁入俄罗斯之中,让自己试着用俄罗斯人的思维和逻辑琢磨、理解俄罗斯所发生的一切;时而逼着自己跳出俄罗斯之困,让自己学着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和身份观察、分析俄罗斯的种种变化。就在“沁入”和“跳出”的模式切换之间,我对俄罗斯有了相对客观的认知和理解。

也正因为如此,曾有一度,每每看到国内网站上出现典型以西方视角“唯恐天下不乱”地误读俄罗斯的文章,我就“义愤填膺”,为俄罗斯人打抱不平;每每看到国内网站上出现典型以中国人心态“一厢情愿”地猜测俄罗斯的文章,我又“一声叹息”,为我们自己捏一把汗。但久而久之,我却自然而然地淡定了,或许国人的认知与俄罗斯现实之间难以填平的沟壑,就是我这个驻俄罗斯记者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吧。

如今,我在各大门户网站所开的博客总点击量已近8000万。在与博友的互动中,我渐渐发觉,国人其实特别想但又不甚了解俄罗斯。俄罗斯成为了一个我们看似很熟悉但并不那么懂、看似很邻近但并不那么亲、看似很在乎但并不那么爱、看似很借重但并不那么信的国家。

而俄罗斯似乎又像我们面前的一块镜子:它时而是凸面镜,照出了我们的自信;它时而是凹面镜,照出我们的自卑;它更多时候就是一面普通的镜子,照出了我们自己。俄罗斯像一场“穿越剧”,他带着我们时而穿越到过去,时而穿越到未来,让我们从他身上参悟着自己的曾经与将来。从某种程度讲,俄罗斯成了我们认识世界、定位自己、探索未来的坐标系和参照物。

在博客留言里,一些网友说我是“亲俄派”,另一些网友说我是“反俄派”。其实,我既不“亲俄”,也不“反俄”,我只想做到“知俄”。因为,俄罗斯是我们无法选择的邻国,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是否擅长,我们都必须尽可能地了解它,并与之相处交往。

在想明白这些之后,我开始以平静的心态向国内读者平和地介绍着俄罗斯,没有了当年初到莫斯科时的狂妄和轻率,而是多了些许的思考和沉淀。我不仅密切跟踪了梅普“车王易位”还详细记述了普京的“王者归来”,不仅点滴记录了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还一一记载了俄美关系的坎坷“重启”之路,不仅对俄罗斯大政方针有深入的分析还有对俄罗斯黎民百姓有细微的观察。

这些稿子比较零散、这些感悟比较零乱,但在坚信“我根本无法向大家展示一个全面的俄罗斯”之后,我反倒轻松了。我想,我只能向大家介绍一个我个人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俄罗斯,而每一位有缘看到我的文章的朋友都可以把我这些“印象碎片”,按着自己的理解和逻辑拼接起来,从而形成自己对俄罗斯的印象。如果那些文章能帮助大家多一个角度、多一个侧面来了解俄罗斯,那么我会非常高兴。

我相信,“凡经过的必留下痕迹”。我在俄罗斯的6年多的常驻生活,不会给俄罗斯留下什么,因为我终归是那里的过客。但,俄罗斯却在我生命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因为从30到36岁的青春时光我是在那里渡过的,因为我真心真意地感受过那片土地、那方人民。

话题:



0

推荐

关健斌

关健斌

178篇文章 5年前更新

《中国青年报》记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