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7月20日下午,马来西亚航空公司就MH17航班坠毁事件发布第八份声明,宣布MH17作为航班号将就此永久封存,以示对MH17航班乘客及机组人员的悼念和尊重。MH17客机坠毁已多日,虽然298名遇难者的身份已确定,但所有遇难者的遗体仍未全部找到。乌克兰紧急情况部20日证实,乌政府救援人员已找到196名遇难者遗体。根据乌政府和东部民间武装当天达成的初步协议,这些遗体将分批运离事发地。 
    虽然关于MH17的调查还未全面展开,但各种猜测已漫天飞舞。一时间,不少人都处心积虑地要抢在真相大白之前提出自己的推测和分析,来影响调查的方向,左右民众的视线,引导舆论的向背,借此抢占调查的主导权。美国含沙射影剑指俄罗斯;俄罗斯矢口否认并十问乌克兰;乌克兰当机立断定罪东部势力;东部势力百口莫辩任由猜测;欧盟要参与调查只为求得真相;马航要讨说法证明不是我的错。而更多的人在追问“马航之难是谁之罪”,是谁动了我们的安全感,谁能保证悲剧不在上演……


黑匣子:下落未明

 

    黑匣子可能是查明MH17坠毁前发生什么事的关键。乌克兰驻日内瓦联合国机会的大使尤里·克利缅科表示,“应该让一些公正的国际专家首先得到黑匣子,这非常重要。我们想要真实的信息,不是假信息。”然而,黑匣子至今却仍下落不明。
   俄国际文传电讯社17日曾报道称,顿涅茨克民间武装已在事故现场找到失事客机黑匣子,并把它们送往莫斯科处理。乌克兰国家通讯社当天也援引“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负责人的话说,“东部民间武装17日就找到了两个黑匣子,并准备把它们交给俄罗斯。”但“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总理博罗代19日却表示,民间武装没有发现失事马航客机的黑匣子。他说,“黑匣子尚未找到,我们也没有移动现场的东西。”
    乌克兰外长克利姆金18日接受当地电视台采访时称,黑匣子已找到,目前在乌克兰境内。他说,“我希望把它们转交给调查马航空难的政府委员会”。然而,同一天,乌国家安全和国防委员会发言人雷先科却说,他们不掌握失事客机黑匣子具体位置的消息。他说,“我们没有黑匣子的消息,没人将黑匣子交给乌克兰。”
   针对“黑匣子已被运至莫斯科”的报道,俄外长拉夫罗夫18日在接受“俄罗斯-24”新闻频道电视台记者采访时回应道,“无论基辅怎么说,我们都没打算拿走黑匣子。我们不打算破坏类似事件发生后的国际调查规范,对语音记录进行分析是国际民航组织的事情”。
    20日,俄国际文传电讯社又报道称,乌东部民间武装人员在其社交网站推特上写道:“黑匣子:送到了顿涅茨克。”


国际调查:千呼万唤难启动

 

    其实,在各方都严重缺乏互信的情况下,任何一方单独开启黑匣子或展开调查所得到并公布的信息,都无法得到其他相关方的认可。所以,事件发生后,联合国、欧安组织及一些国家都不约而同地呼吁对事件进行独立、公正的国际调查。但受事发地复杂形势的影响,关于MH17坠毁的国际调查迟迟未能全面启动。
    负责协调欧洲40国航管业务的欧洲航空安全组织发言人弗林透露,针对MH17航班事件的调查工作已在政府层面展开,但技术层面的调查还未开始。受乌克兰政府之邀,欧洲航空安全组织将参与MH17航班空难技术层面的调查工作。这个国际联合调查由乌克兰主导,马来西亚、荷兰、俄罗斯、英国、欧洲航空安全组织、欧洲航空安全局等方参与。到目前为止,技术专家调查组尚无法不受限制地抵达空难现场,加之调查所涉及的飞机坠毁区域面积大,给保护现场等工作增加了难度。综合各种复杂因素,这个事件的国际调查可能要持续数月甚至一年以上。
    欧安组织常设理事会18日发表声明,呼吁各方保护空难现场不受破坏,并确保相关国际机构人员顺利进入,以便展开有效的国际调查。欧安组织发言人透露,欧安组织派出的一支由30人组成小分队已抵达空难现场,他们的任务是观察记录现场情况并向欧安组织报告。
    欧安组织调查人员托马斯·格雷明格对德新社记者称,欧安组织调查人员18日晚赶至现场,但并未不受限地进入其中。而欧安组织发言人博丘尔丘对记者表示,民间武装人员松散地在坠机现场周围巡逻,但没有回答调查人员的提问,调查人员在现场逗留了75分钟后被迫离开。而乌克兰副总理格罗伊斯曼说,控制坠机现场的民间武装限制来自乌中央政府的专家进入现场,只允许这些专家在民间武装人员监督下调查30分钟。但民间武装领导人普尔金则强调,在这一区域的“民兵部队”确保了“客观调查”。
    对此,马来西亚交通部长廖中莱19日说,“坠机现场的完整性受到威胁。有迹象显示,重要证据并未保存在原位,干涉现场将不利于调查……而无法阻止这类事情发生将是对死难者的背叛。”
 

美国剑指俄罗斯

 

    马航MH17航班事件17日发生后,美国总统奥巴马曾于事发当日在一场持续16分钟的公共演讲中,用40秒时间谈及此事,这引发一些民众的批评。或许是迫于舆论压力,奥巴马18日在白宫发表讲话再谈马航事故。他说,这是一起“无法形容、骇人听闻”的暴行。
     奥巴马称,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和联邦调查局的调查人员正前往乌克兰协助调查。他说,“目前还不清楚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不应做出超前于事实的判断。”但他马上又话锋一转,强调乌东部势力得到俄支持,“没有来自俄罗斯的系统训练和精密设备,一群分裂分子不可能击落(乌克兰)军用运输机”。随后,奥巴马又顺势把话头引到普京身上,称“只有普京才能最大限度地控制当地局势,但他迄今为止并没有行使这一权力”。
    有了奥巴马的抢先定性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引导,欧洲政要和美欧媒体默契地发起了对普京的新一轮“无声攻势”。7月19日,荷兰首相吕特与普京进行了一次“非常激烈的”通话后在记者会上强调,“普京只剩下证明自己是在认真帮助救援与调查的最后一次机会了”。他还敦促普京在此事件调查中“发挥其影响力,有所作为”。20日,法国总统奥朗德与德国、英国领导人举行了电话会议。在随后的一份声明中,法方敦促俄罗斯立即采取必要措施,否则欧盟外交事务委员会将于22日采取相应措施。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发表题为《普京当前面临决断时刻》的文章称,“近年来,普京因出手保护巴沙尔政权及吞并克里米亚,一直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毫无建设性的角色。但他在发生马航班机被击落一事后如何行事,可能对决定他的国际声誉起着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的作用。”
    而英国《每日邮报》19日则引述乌克兰内政部顾问格拉先科的话称,“发射导弹的山毛榉防空系统已在夜里被运到俄罗斯,很可能在那里被销毁。”他进而推断,“直接发动这起恐怖袭击的人”将遭到灭口,以免被人查出真相。
  


俄罗斯“十问”乌克兰

 

    7月17日夜,普京在官邸主持一次经济问题会议前为MH17航班遇难者默哀。普京说,马航客机失事悲剧发生在乌克兰领空,乌克兰无疑对此承担责任。他指出,“如果那个地区处于和平状态,或者乌当局未对东南部地区启动军事行动的话,这个悲剧就不会发生。毫无疑问,事发地所在国家的政府应对这个可怕的悲剧负责。我们将采取一切可能措施,查明事件真相。客机被击落是完全不能被接受的事情。”
    针对美欧就MH17坠毁一事对俄罗斯的含沙射影和指名道姓的攻击,俄并没有回避或躲闪,而是直面回击。在联合国安理会18日就乌克兰局势举行的紧急会议上,俄罗斯与乌克兰针锋相对,激烈论辩事件该由谁责任。20日,俄副防长安东诺夫在接受“俄罗斯-24”频道记者采访时强调,一些西方政要就马航客机坠机发表的言论是针对俄罗斯信息战的延续。他在采访过程中直截了当地向乌当局提出了10个犀利的问题,并要求乌方给出的答复,以助于还原马航坠机真相及防止悲剧重演。
    这十个问题包括: 1.乌当局迅速判定此事为东部民间武装干的,其结论的依据是什么?2.乌当局能否公布其在作战区域使用“山毛榉”防空系统的全部细节?如民间武装没有战机,基辅为何要部署这些防空系统?3.乌当局为什么在成立国际调查组问题上迟迟无所作为?调查组何时开始工作?4.乌武装部队是否愿意向国际专家组提供其地对空、空对空防空系统的弹药储存和使用情况说明?这对于判定马航客机遭何种类型导弹攻击非常重要。5.乌空军战机在马航客机坠毁当天的作业操控信息能否递交国际调查组?6.乌空管部门为什么允许马航客机往既定航线偏北方向飞行,在明知那里正进行所谓“反恐行动”的情况下?7.为什么作战区域领空没有对民航飞机完全封闭?8.乌当局能否回应社交网络上一篇据信来自西班牙航空机构发布的报告,称两架乌克兰军用飞机当时出现在马航客机附近?9.乌国家安全委员会为什么在没有国际代表在场的情况下,就着手处理乌空管人员与机组人员的对话录音以及乌雷达数据?10.俄罗斯一架图-154客机2001年在黑海上空被击落。乌克兰领导层当时直到最后一刻还否认军方与坠机存在关联。只有在俄罗斯出示无法驳斥的证据后,才证明谁该对悲剧负责。乌克兰应该如何从那次事故中吸取教训?
    与此同时,莫斯科民众开始自发地来到荷兰驻俄罗斯使馆栅栏外献花,悼念在MH17事件遇难者。据“俄罗斯新闻局”网站消息,该新闻社记者在荷兰驻俄罗斯使馆门前的献花中发现了“请原谅我们”的留言条。该报道称,莫斯科市民从昨天开始就到这里为马航客机事件的遇难者默哀,来这里的人一直持续至深夜。

 

MH17:一石激起千层浪

 

    很显然,MH17事件让不仅让本已复杂的乌克兰局势更加纠结,而且让本已陷入“冰点”的美俄关系雪上加霜。
    按美国人的逻辑,“也许俄罗斯没有直接参与击落MH17的行动,但被美认定为罪魁祸首的乌东部势力,只有在获得了俄罗斯暗中相助的情况下才有能力击落MH17客机。因此,俄罗斯在MH17事件中难脱干系。所以,俄罗斯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的。”从这个逻辑出发,美应借此机会进一步强化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让俄罗斯付出沉重的代价,让俄罗斯体验到“切肤之痛”。而在如何对待普京这个问题上,奥巴马也面临着国内保守势力的压力,其回旋余地已不多。
   按俄罗斯人的逻辑,“没有美国人在背后捣鬼,乌克兰反对派不可能把亚努科维奇赶下台,乌局势也不会陷入混乱。也就不会出现乌克兰当局的所谓的东部‘反恐行动’。没有东部的‘反恐行动’,就不会有东部局势的动荡,就不会有MH17事件。”所以,美国才是此事的“幕后黑手”。在俄国内经济并不看好的情况,对美强硬是普京保持国内稳定和疏导民众情绪的最有效工具。
   其实,在MH17事件中,俄罗斯和美国都不是直接当事方。事发地在乌克兰,最大受害方是马航,“最大嫌疑人”是东部势力。而在298名遇难者中,既没有俄罗斯公民,也没有美国公民。但在MH17事件中,争执最厉害的双方却是俄罗斯和美国。
    从阴谋论的角度解读,“直接责任人”必须定罪在乌克兰东部民间武装身上,因为只有他能“承受得来”。美国人心里清楚,基辅是自己人,绝对不能怀疑;俄值得怀疑,可刺激但不能激怒,能安个间接责任人的罪名。如果把直接责任人罪名直接扣到俄罗斯人头上,那么美不仅把俄逼到墙角,同时也把自己逼到了墙角。那就是要真“撕破脸直接动手”的节奏了。
    因此,美国即便无法把MH17事件罪名全部扣到俄罗斯头上,也要让俄罗斯承担“连带责任”,拉欧洲国家在乌克兰问题好好地整治一下俄罗斯,让普京的日子越来越难过。而俄罗斯即使无法把MH17事件的负责全部压在乌克兰当局身上,也要让乌克兰当局面临最难收拾的乱摊子,并逼迫乌克兰当局的“幕后黑手”就此收手。
    显然,MH17事件无论是发生的原因还是今后的影响都夹杂了太多的国际政治和地缘利益因素。而正共俄美就此事件“唇枪舌剑”之际,人们却在追问另一个问题,谁动了我们的安全感?谁来保证民航客机的安全?

 

马航之难:谁之罪

 
话题:



0

推荐

关健斌

关健斌

178篇文章 5年前更新

《中国青年报》记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