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15年:怎奈一个恐字了得?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岁末年尾时候,最难将息。三枚两枚导弹,怎敌他,IS来袭?美欧也,正闹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碎片堆积,中东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乱,独自怎生得黑!基地更是忙碌,到年终,打打杀杀。这次第,怎一个恐字了得!

 

 

2015年的日历即将合上,当世界各大媒体和民调机构回望和盘点2015年国际大事时,人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焦在了恐怖主义打击恐怖主义之上:中国汉语盘点2015”选出的年度国际字词分别是反恐;美联社年度十大新闻一半跟恐怖袭击有关,且IS高居榜首;IS头目巴格达迪成为美国《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八位候选人之一;俄新社评出的2015年度外交事件中俄罗斯打击IS”位居榜首……

2015年,在“9·11”后的第14年里,巴黎发生了“11·13”恐怖袭击。这表明,恐怖主义并未随着本·拉登的遗体201152日从美国航母卡尔文森号甲板上尸沉大海而石沉大海,反而一尸激起千层浪。许多恐怖组织借尸还魂,发起新一轮逆袭“11· 13”巴黎恐袭被称为欧洲版“9·11”,正当人们信誓旦旦地认为巴黎改变了一切之际,另一些人却惊奇地发现其实,巴黎什么都没有改变。人们还在追问着反恐路在何方?

狼烟四起的恐怖活动

 

打开2015年的“恐怖事件日历”,我们会发现接二连三的带血记录:1月7日,法国《沙尔利周刊》杂志社总部遭恐袭,包括主编在内的12人死亡;1月30日,巴基斯坦南部信德省希卡布尔地区的清真寺发生爆炸,至少61人死亡;3月20日,IS在也门首都萨那的一处清真寺外发生的恐怖爆炸造成至少137人死亡;4月2日,恐怖组织“索马里青年党”在肯东北部加里萨市莫伊大学制造的袭击事件造成至少147人死亡……7月17日,IS在伊拉克制造的恐袭造成至少120人死亡;8月17日,泰国曼谷市中心商业区四面佛前发生的恐怖爆炸造成19人死亡;10月10日,土耳其首都安卡拉火车站附近发生两起自杀式爆炸袭击,造成至少102人死亡……10月31日,IS在一架从埃及飞往圣彼得堡的俄罗斯客机上制造的爆炸造成217名乘客和7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11月13日,巴黎遭到IS恐怖分子袭击,全市共发生5次爆炸、5次枪击,造成至少132人遇难;1月20日,马里首都巴马科丽笙蓝标酒店发生恐怖袭击事件,造成20人死亡,遇难者中包括3名中国公民……

恐怖主义幽灵正在世界上空徘徊。非洲恐怖大案频发、中东IS肆虐、南亚恐怖势力强势复苏、中亚恐情濒于恶化、东南亚恐怖活动死灰复燃,逐渐形成了一条东南亚经南亚、中东至非洲的“C型”恐怖带,且不断向外蔓延,重创了法国、惊扰了美国、惊吓了澳大利亚,持续威胁着欧美其他国家。以《沙尔利周刊》遭恐袭为标志,欧美心脏地带反恐防线也已失守,西方国家已成为新一轮恐怖袭击的主要目标。

据美国全国恐怖活动起因及其对策研究中心11月16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恐怖袭击事件数量正呈明显上升趋势。1978-2013年,全球造成100人以上死亡的恐怖袭击事件年均只有4.2次。但2014年,这个数字飙升至26次。仅2015年上半年,全球发生的造成100人以上死亡的恐袭事件就已多达11次。

如今,以IS为代表的恐怖分子已从盘踞地带的“内线”跳到了欧美腹地的“外线”作战,从防守型的“阵地战”转化为进攻型的“巷战”,从传统的“舆论战”升级为网络上的“思想战”,恐袭方式已从“独狼”向“群狼”方式演变。恐怖主义在加快“全球化”进程同时,又在一些欧美土生土长的恐怖分子配合下加紧实现着“本土化”。而更让人不安的是,恐怖分子对我们的了解,远远超过我们的对恐怖分子的了解……

野蛮生长的恐怖势力

 

一年来,各派恐怖势力都在野蛮生长着,可谓是“一方还未唱罢,另一方就抢着登场”,中东成了恐怖分子的最主要策源地。按美国人逻辑,消灭IS客观上就会巩固巴沙尔政权。所以,美一直在巴沙尔和IS之间做选择题。长期以来,叙利亚境内恐怖组织的行动非但未引起西方的警觉,反倒获得了美西方的默许和纵容,只因为这些恐怖行动针对的是巴沙尔。因此,一年多来,美主导在中东反恐更多的是在搞“形式主义”,沙特和土耳其更是为一些叙利亚极端组织提供着资金和后勤援助。

但随着美国伎俩的失算、美式民主的失败、地缘均势的失衡、恐怖主义的失控,中东地区最终还是失序了。“阿拉伯之春”后,奥巴马的进退失据导致中东四分五裂,美国人用自己的“小聪明”断送了亲手搭建的自己主导的中东脆弱平衡。就是在这个无序的中东乱局中,作为“准国家”行为体的IS却“因祸得福”、实力迅速膨胀,在各派恐怖势力的争权夺利中脱颖而出,一跃成为国际恐怖势力的“新旗手”和“领头羊”。

IS的聪明之处在于,能够为犯罪分子提供意识形态依据,让恐怖分子可以打着宗教意识形态的招牌去作恶制恐。一年多来,印尼、菲律宾、埃及、巴基斯坦等地的许多恐怖组织争相向IS“俯首称臣、自愿效忠”,形成了以IS为轴心的国际恐怖组织网。其实,它不仅是一个组织,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恐怖主义战斗人员”。据联合国安理会2015年5月发布的《关于外国恐怖主义战斗人员全球威胁的分析和建议》报告,截至2015年3月,有来自100多个国家的超过2.5万名外国人在叙利亚、伊拉克、也门、利比亚、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在内的广大地区为IS和“基地”组织或其他极端组织而战,与2014年年中相比人数增长71%。有报道称,来自欧洲的IS圣战分子约3000人,如果这些人回流欧洲,将成为可能随时引爆的“定期炸弹”。

更甚的是,IS不仅把网络作为其招募人员、策划恐袭、彼此沟通、妖言惑众的现代平台,还把网络作为攻击目标。IS追求“让更多人死,让更多人看”的效果,更加娴熟地利用网络宣扬、传播恐怖意识形态,把网络作为蛊惑煽动同情者、支持者发动恐怖袭击的工具。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12月1日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目前美国境内约有300个社交媒体账号正在极力向美国人传播IS思想。报告认为,目前IS支持者在美国国内的动员和招募力度“前所未有”。这项研究项目负责人洛伦索·维迪诺介绍,将受到IS思想煽动的人的特征进行归纳,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些人拥有截然不同的身份,有美军人员,也有妙龄少女,有人曾犯过小罪,有人正在读大学。如何鉴别这些人只是在网络上支持该组织还是最终会采取行动,这是正在困扰美国政府的难题。

IS抢风头同时,老牌恐怖组织也没有善罢甘休。9月底,与俄对IS首轮空袭的几乎同时,阿富汗塔利班在与政府军的战斗中取得重大胜利,十四年来首次攻陷主要城市——阿富汗北部的昆都士市。至此,阿富汗塔利班在阿富汗的控制范围达到了2001年被推翻以后的最大值。同样是政府军与叛军的长期交战,同样面临恐怖主义的迅速扩张,同样即将成为新一轮大国角力的战场,当一些人在讨论叙利亚是否有可能成为第二个阿富汗时,另一些人提出了阿富汗是否可能成为第二个叙利亚的问题。

各自为战的打恐集团

 

俄总统阿富汗问题特使卡布洛夫12月23日表示,俄正与塔利班就打击IS交换情报。这一重磅性消息让人不禁浮想联翩,立即被一些媒体解读为“俄罗斯转变了政策”。美国《华盛顿邮报》评论,俄把塔利班定性为恐怖组织,一直将其视作威胁前苏联地区稳定的“炸弹”,虽然这次双方合作有限,但这一“剧情反转”依然让人捉摸不透。但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随后强调,俄与塔利班的合作“仅限于情报共享和信息交换”。而有意思的是,作为当事另一方的阿富汗塔利班12月26日却在其英文官网上发文,否认与俄罗斯交换有关IS的情报,并称不在意IS在阿富汗的影响力。

俄与塔利班在打击IS问题上的“敌我不分”和“反其道而行之”的另类反恐合作,恰恰折射出俄美等方在反恐问题上的合作乏力和反恐阵营的“泾渭分明”。“11·13”后,一些人至今仍深信,新的恐情很可能让国际反恐力量冰释前嫌、走到一起来一致反恐。但“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有难以填平的沟壑”,警报频传的欧美反恐严峻形势非但未成为世界大国新一轮互动的粘合剂,反而很可能导致新的地缘政治裂痕。正如美国《外交政策》集团首席执行官、总编戴维·罗特科普夫所说,“恐怖分子固然危险,但我们对恐怖主义的反应更加危险。”

中东反恐犹如一面镜子,照出了美国的花心、俄罗斯的苦心、欧洲的闹心、土耳其的私心、伊朗的雄心、沙特的野心、阿拉伯国家的分心。人们在镜子里看到的是,美国的心不在焉、俄罗斯的心余力绌、欧洲的心惊肉跳、土耳其的心猿意马、伊朗的心高气傲、沙特的心怀叵测、阿拉伯国家的心事重重……

虽然奥朗德在“11·13”后曾为组建最广泛的国际反恐阵线上下奔走、穿针引线,但中东反恐战场上至今仍是三个联盟“各自为战”,美国、俄罗斯、沙特各拉一帮人“多头反恐”,彼此之间缺乏协调甚至矛盾重重。单就美国东拼西凑的60多国反恐联盟而言,内部彼此间的小算计和小动作也日益频繁。伊拉克总理曾放风说“请俄空军来伊帮着空袭伊境内IS目标”,而土耳其却大摇大摆地派坦克冲进伊拉克境内。为了证明自己在反恐问题上不是“两面派”,沙特匆忙于12月15日宣布成立打IS联盟,但巴基斯坦外长乔杜里随后却表示,他是看了新闻才知道此事的。而同在联盟名单之中的马来西亚则称,“自己是国际反恐行动的积极参与者,但没有也不会加入沙特主导的反恐。”就这样,在中东打恐大舞台上形成了一幅奇妙的景象:谁都能从打击IS中获利,而就是没有人真心想剿灭它,而IS恰恰利用了这种空隙发展壮大着。

以俄罗斯9月30日高调打恐为标志,各派力量开始了“打恐竞赛”。俄罗斯用几个星期的时间就取得了美国几个月的“战果”,让在中东反恐中只想着“揽权分责”的美国不得不负起更多责任。随着俄罗斯强势挺进中东,美国《外交》杂志甚至开始讨论“后美国时代的中东”问题了。但今天中东的事情已并不是美国离开和俄罗斯上位那么简单了,潘多拉盒子打开易、合上难,中东已进入“无论当事人还是外部势力都救不了”的状态,由一堆失败国家组成的中东,其碎片化已是定局,关键是要碎到什么程度、碎多长时间。

任重道远的反恐之战

 

为什么美国人自“9·11”以来开启的反恐之战到头来却落了个“越反越恐”的恶性循环呢?“双重标准”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拉登被击毙后,美反恐战略明显调整,把重点从“境外打恐”改为“境内防恐”,大有“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意味。同时,美国还“以恐谋私”,把恐怖分子划分为“好的和不好的”、“听话的和不听话的”,挖掘和榨取“听话的恐怖组织”身上的“战略剩余价值”。这样,反恐沦为了美国的战略工具,成为了美实现地缘政治目标的借口。

在中东反恐战场上,各派反恐力量无法有效联合的最核心原因就是一个人的去留,即叙利亚总统巴沙尔的命运。用俄外长拉夫罗夫的话说,这一个人的命运直接“挟持”反恐联盟的命运。长期以来,美国人强调,“如果不解决巴沙尔去留问题,一场协调一到的反恐战争就不可能进行。”这使得中东反恐进入了一个无解的无限循环状态……

俄罗斯的“千里反恐”为叙利亚问题政治和解带来了“正能量”,使之迎来新契机。在俄美一番讨价还价后,联合国安理会12月18日就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一致通过决议,呼吁叙利亚政府和反对派代表于2016年1月初启动正式和谈,努力实现“由叙利亚人民决定叙利亚的未来”。但正如以色列前外长什洛莫·本—阿米所说,“阿拉伯中东不适合快速解决方案。”联合国这个决似乎也不大可能达到“快刀斩乱麻”的奇效,因为中东新一轮的乱局才刚刚开始。

因此,国际社会的反恐斗争要想突破当前的困局,就必须要重视解决现有的矛盾和问题,并坚持政治、经济、安全、金融、情报以及思想等领域综合治理、标本兼治的理念。联合国安理会近期对打击IS接连通过的决议和对叙利亚政治和解进程的推动,或许能为中东反恐战场带来新曙光。但反恐是一场持久战和攻心战,正如美国兰德公司专门研究反恐问题的学者塞斯·G·琼斯所言,即使国际社会能够合力打击共同威胁,也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胜利,因为打击打击极端主义可能是一场需要一代人时间的战争,就像冷战一样。

 

 
话题:



0

推荐

关健斌

关健斌

178篇文章 5年前更新

《中国青年报》记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