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中国驻俄罗斯联邦经商处7月24日通过其官方网站以“重要通知”的形式发布了一份《关于俄内务部查封某中国企业货物的情况通报》。通报称,“ 2013年7月19日,俄内务部莫斯科内务总局以涉嫌仿冒国际名牌商品为由,查封某中国企业在莫斯科市伊尔库茨克大街17号库房存放货物4.7万箱,主要为皮鞋、皮包、儿童及成人服饰,具体损失金额尚在统计中。”

    此通报援引参与搜查行动的莫斯科内务总局指定的知识产权保护代理机构专家的话说,“遭查封货物商标与国际知名品牌商标相似,拟待全面调查取证后作出最终鉴定。”

   这份重要通知还提醒在俄经营的各中资企业和在俄华商商会,自今年以来,俄加大力度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俄总统普京明确表示将在俄白哈关税同盟境内大力打击“灰色清关”,严打假冒伪劣和走私产品;俄联邦移民局正在制定系列措施严厉打击非法劳务移民,今年以来莫斯科市已遣返非法劳务移民逾4000人;俄内务部针对地下钱庄展开专项整治行动,并破获一大型金融犯罪团伙,其中,华商较为集中的“柳布利诺”商贸中心是该犯罪团伙现金流最大的地下钱庄网点之一,亦遭搜查。普京对打击“灰色清关”和假冒伪劣产品态度强硬,在今年3月的内部会议讲话中再次提及2009年关闭切尔基佐夫大市场事件,向外界释放出俄将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的信号。

    通知分析称,随着俄整顿市场秩序行动的陆续展开,不排除俄将以打击“灰色清关”、假冒伪劣产品和非法劳务移民为切入点,深入开展相应整治行动,建议我在俄中资企业及华商对此高度重视。在此基础之上,驻俄使馆经商参处、俄罗斯中国总商会向各中资企业和在俄华商做出3点提示:一是继“灰色清关”之后,查处假冒伪劣商品成为俄执法部门的重点工作。2012年中俄知识产权合作工作组第四次会议上,俄知识产权局向中方通报了查处中国假冒商品有关情况,并指出中国和东南亚国家是俄市场假冒商品的主要来源地,俄将加大执法力度予以打击。因此,我在俄中资企业及华商切勿掉以轻心,应自觉抵制侵权和制造假冒伪劣商品行为,规范服装、鞋类等生产项目,依法诚信经营。同时,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主动在俄白哈三国海关对相关出口产品进行知识产权登记,避免在侵犯知识产权案件中陷入被动,使合法权益受到损害。二是俄白哈关税同盟成立后,三国实行统一关境。由于哈萨克斯坦海关监管薄弱,部分中国商品通过“灰色清关”经哈萨克进入俄境内,已引起俄方高度重视。俄总统普京多次呼吁在关税同盟境内大力打击“灰色清关”,我在俄中资企业及华商应规范贸易经营,切勿抱存侥幸心理。三是各中资企业及在俄华商需尽快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企业人员、财产和货物的安全。在仓库存有商品的企业应重点检查库存商品文件的有效性,做好突发情况应急预案。通知的最后还向在俄华商公布了如遇突发情况及时与我驻俄使馆商务处联系的具体联系人姓名和手机号。

    上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俄原有国营外贸体制发生重大变化,而市场日用消费品严重匮乏,一些俄罗斯来华旅游者开始大量购买中国商品随旅游包机带回国。由此而产生的“包机包税式”中俄民间贸易逐渐变成了“灰色清关”这种情理之中、法律之外的扭曲贸易方式。

    而自20世纪90年代末俄执法部门频繁查抄中国商品集中的大市场、批货楼开始,到2004年2月莫斯科发生“艾米拉”市场大批华商货物被查扣事件,再到2009年夏俄方关闭切尔基佐夫大市场事件,在俄华商每隔几年就要经受一次俄方强力部门的“洗礼”。面对着“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的残酷现实,许多华商都感叹道,“辛辛苦苦好几年,一下回到解放前!”为此,一些华商也不得不告别“大市场”,选择撤离俄罗斯。

    从严格的法律角度看,采用“包税”方式进口商品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允许的非法行为,此现象之所以屡禁不绝是俄一些清关公司多年垄断非法经营所导致的现实结果。但令人痛心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企业和商人在每次行动中都恰恰是最大的受害者。几乎所有案例都按着一个不变的老脚本在循环上演:俄方查扣中方货物后,中方都会数次与俄外交部、内务部交涉,力争要回被没收的华商货物,但收效并不明显,而华商们却喜欢用老办法,即通过中间人象征性地补交一点关税,再给有关部门头头一笔好处费,然后赎回自己被查扣的货物了事。等风声过后,一些华商又会果断“重操旧业”,最多也只是从一个市场转场至另一个市场,从一个城市转移至另一个城市,但真正思考在俄经营方式“转型”的华商却不多。也正是在这种侥幸心理的影响下,一些华商没有“痛定思痛”,而是“好了伤疤忘了痛”,结果是一次次地掉入“得小利吃大亏”的怪圈。

    正如我驻俄使馆商务处通报中所说,目前,俄已把打击“灰色清关”作为关税同盟的重要任务。2011年10月,俄白哈三国海关共同签署了关于确认中国产商品海关进口统计数据的协议,并据此共同对入境关税同盟区的中国产商品实行统一的海关统计。今年5月16日,俄总理梅德韦杰夫在政府工作会议上呼吁,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与俄保持密切合作,最大限度减小“灰色清关”带来的风险,维护三国关税同盟。梅德韦杰夫在会上强调,当前通过“灰色清关”进入俄罗斯的商品“数量惊人”,俄罗斯单方面难以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强同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方面的合作。

   而中方也一直在打击“灰色清关”问题上与俄方加强沟通、有效合作。2009年6月17日,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海关合作分委会成立,分委会设立“中俄规范海关通关监管秩序工作组”、“中俄海关贸易统计工作组”、“中俄海关执法合作工作组”。当年9月7日至8日,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海关合作分委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双方商定分委会当前的主要任务是:规范通关秩序,提高监管效率,规范企业行为,打击走私违法,促进双方贸易健康持续发展。当年10月13日,在中俄总理的见证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和俄罗斯联邦海关署关于规范通关监管秩序的合作备忘录》在京签署,标志着中俄海关合作正式启动。此后,中方也组织了各种各样的研讨会、培训班,对相关中方企业和机构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但由于俄方相关手续依然比较繁琐及个别机构和人员的腐败,使得一些华商即便在“灰关之路”上闯了南墙也不愿意回头,依然对“灰色清关”情有独钟。

    从俄方7月19日的行动来看,其行动的由头已从打击“灰色清关”变为打击“涉嫌仿冒国际名牌商品”。这一行动的“法律正义感”更强,让中方在交涉起来更加有些“难以启齿”。其实,自俄罗斯去年8月22日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俄罗斯法制不断健全、制度不断完善、市场不断规范,这让“灰色清关”等不正规贸易方式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面对这些变化,华商再抱怨“超低效”、“高关税”、“巨繁琐”的俄罗斯海关,而还选择“灰色清关”只会越来越吃亏了。今后,走正规渠道进入俄市场的合法产品的竞争优势会更加明显,走“灰色清关”渠道的产品利润将大幅下降,并将最终失去最后的市场。在这个大趋势下,在俄华商也真的到了必须考虑“转型”,即从“大市场”转向“大商场”,必须走品牌之路、质量之路的时候了。

 

 
话题:



0

推荐

关健斌

关健斌

178篇文章 5年前更新

《中国青年报》记者

文章